中共响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响水县监察委员会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 读懂全面绿色转型新机遇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作者:pro677b65 | 发布时间: 2024-10-19 | 13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重点任务,为中国绿色转型提供了发展路线图。

  如何认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带来哪些新机遇?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李成茂。

  2013年至2023年,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记者:如何认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

  董战峰:《意见》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路径,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和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二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大幅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推动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激发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持续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三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绿色低碳竞争中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记者:新时代,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取得了什么成果?

  李成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体制更加牢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提出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就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进行战略部署。《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等制度性文件出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制度不断健全。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做了顶层设计,要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等。

  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建立起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辅相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法律体系格局,如制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一系列党内法规,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基础制度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治理体系更加完备。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改革文件相继出台,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机制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构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将“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实施保障方案接连出台,31个省(区、市)已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基本形成,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目前,我国碳市场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方向

  记者:《意见》提出,要做到坚持全面转型、坚持协同转型、坚持创新转型、坚持安全转型。如何理解这四个坚持?

  董战峰:四个坚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对新时代我国绿色转型实践的科学总结,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方向。

  “坚持全面转型”提供目标和方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在全面上下功夫,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全领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绿色化升级。

  “坚持协同转型”形成各方合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涵盖广泛、需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要整体考虑、全局把握、协同推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加强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协作与联动,有效解决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

  “坚持创新转型”提供强力引擎和制度保障。创新转型不仅限于科技和技术,还包括商业模式、政策机制等。在新发展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加大创新转型力度,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绿色低碳领域集成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制度创新,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汇聚强大动力。

  “坚持安全转型”保障稳定与可持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各领域各方面,需要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屏障,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社会安全有序运行。

  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记者:《意见》指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如何理解全面绿色转型与“双碳”的关系?

  李成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围绕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行业,中国积极推进节能提效改造升级。“十四五”前三年,中国完成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7亿千瓦,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低0.9%。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行业的能效标杆产能占比平均提高约6个百分点。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决策部署。实现“双碳”目标不是简单地就碳论碳,而是有立有破,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要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更好发展,更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先进理念和合理机制,形成经济社会繁荣稳定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只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记者:《意见》提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部署有何亮点?有望带来哪些发展新机遇?

  董战峰:《意见》对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专章部署,围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要求,既坚持了以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转型方向,又明确了当下仍要依靠既有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来保障能源运行安全,体现了短期与中长期目标有机统筹的基本思路,契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能源结构转型是绿色转型的基础,是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重要抓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成效显著,与2020年相比,2023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3亿千瓦,同比增长14%。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5亿千瓦,同比增长48.8%;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9%。而在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是2.5亿千瓦,风电是2.8亿千瓦,可见速度增长之快。继续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储能技术以及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创造新的市场和就业机会,不断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催生新动能。新型电力系统全产业链将在政策的催化下受益并带来广泛利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涉及源网荷储等多个环节,煤电灵活改造、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特高压输电、新型储能技术、微电网等相关产业将孕育新发展机遇,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空间。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还需在产业升级、能源低碳、绿色消费、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方面发力

  记者:《意见》提出,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为实现目标,还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李成茂:随着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挥科技在降低碳排放、促进社会绿色转型上的作用已成共识,并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我国绿色转型在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我们要继续深化跨技术、跨领域的顶层设计,积极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并推动绿色转型人才队伍的系统和长远布局,加强专门人才培养。要发挥好绿色金融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对能源绿色低碳领域新投资、新基建的支持力度。要以金融手段加快培育绿色发展领域的市场主体,助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资本要素固链、补链、强链功能,推动绿色产业链枝繁叶茂,促进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

  董战峰:当前,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国内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且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总量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未来资源环境约束持续趋紧,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位,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还需要在产业升级、能源低碳、绿色消费、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电力系统、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

  二是加快调整改造电力体系,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打通新能源从生产到消费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电力产业链的技术堵点和政策障碍。推动新能源产业提速增效,围绕高效光伏制造、生物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重点领域,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通过改革创新制度、机制、模式,在全社会推广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扩大绿色低碳、零碳产品供给,结合“双碳”目标丰富碳足迹、碳标签、碳中和等碳认证服务项目,推广“双碳”标识产品认定标准。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和节能减排。

  四是加快构建与绿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大力开展绿色低碳转型领域集成创新、标准创新、制度创新,为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动能和制度保障。更加注重运用数字技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

  五是制定和完善支持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标准,包括财税政策、价格政策、金融工具、绿色投融资机制、市场机制等,吸引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绿色低碳领域,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